如今物聯網是熱點,也是一片藍海市場,尤其是隨著4G商用、5G即將商用,物聯網的市場前景廣闊。
但是,IEEE Kevin Curran博士在接受飛象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物聯網做大前提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
物聯網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Gartner預計,在2020年以前,全球將有超過500億臺連網裝置導入應用;華為甚至認為到2025年全球范圍將有1000億個聯接。
看看外媒對物聯網的看好,BIIntelligence預計由智能手機、PC、平板電腦、連網汽車和可穿戴設備組成的物聯網市場規(guī)模到2019年將比現在增長一倍以上,屆時將為全球經濟增加1.7萬億美元的價值。
麥肯錫(McKinsey)在《物聯網:超越市場炒作之外的價值》報告中稱,全球物聯網市場規(guī)模有潛力在2025年前成長至3.9萬億-11.1萬億美元,包括設備廠商的利潤、效率、新興業(yè)務,以及具有更高執(zhí)行效能的商品為消費者帶來的利益等。
如此,業(yè)內對如何實現物聯網(IoT)應用的討論日趨白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看好物聯網的諸多優(yōu)點而必須實現數字化運營。
物聯網做大前提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
與傳統(tǒng)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采用各個終端個體來替代主要的數據輸入來源,任意設備都能夠連續(xù)上傳自身運作和環(huán)境感知等信息,將物理世界和現有的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并通過功能強大的云服務器進行操作和分析。
“要把物聯網做大的話,前提就是必須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這正是IEEE在做的事情。”Kevin Curran博士對記者強調說。
據Kevin Curran博士介紹,為了有效利用物聯網即將到來的快速成長以及使其順利進展,“IEEE正積極呼吁推動建立物聯網標準與架構,以期在所有的連網裝置與相關應用之間建立互操作性。”
“當然,物聯網最終的發(fā)展還是取決于通信技術的成熟。”Kevin Curran說,“比如現在看到由于3G、4G、無線網和后面5G的出現以后,讓我們家里面寬帶的使用就會越來越少,并且受到限制。有了這個無線技術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來監(jiān)控其他一些數據。因此,物聯網最終的發(fā)展還是取決于無線技術的發(fā)展,是靠無線網絡技術的支撐。”
據了解,目前電信運營商主要扮演的是基礎設施角色,這是它最本質的工作,F在電信運營商能夠提供的3G和4G能力受限于自身技術,并不是總能夠應用在物聯網不同的垂直領域里面。4G雖然相較于3G速度快很多,但是傳輸延遲依然比較大。
可穿戴設備目前只是小眾市場
近幾年可穿戴電子產品的興起成為了推動物聯網市場快速發(fā)展的又一大動力。這種緊湊型無線設備(如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等)可與大多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C機上的應用程序無縫連接,并且由此連接至互聯網,更為重要的是,圍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狀態(tài)信息(如運動、體征等),可穿戴電子設備將不同用戶群的應用需求與網絡世界相連接,大大促進了人們對物聯網的認知與體驗。
但Kevin Curran認為可穿戴產品市場還是一個小眾的市場,主要是在運動方面,在健康方面提供一些服務,也是一種所謂比較前衛(wèi)的人士會來買這樣的產品。其實它跟人之間相互的互動是有限的,而且就現有的產品來看,它們其實注重的是解決你設備當中某一方面的問題,不是給你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如果說我們現在有一些技術能夠更加往前發(fā)展的話,可穿戴產品跟我們互動界面能夠做得更好,包括我們用人的聲音的技術能夠做得更好,或者用手勢控制技術做得更好的話,是有可能讓它往前發(fā)展的。”Kevin Curran說,“但是如果它只是單單為你生活當中某一方面提供的一個單一的解決方案的話,這樣的產品就只能是一個小眾的。”
例如,目前智能手表還處于發(fā)展的早期,企業(yè)還在努力尋找到底哪些功能是最理想的。目前智能手表有很多受制約因素,比如說屏幕小,囿于此,早期想把手機功能放到手表上的嘗試失敗了。
另外,比較重要的是智能手表的電池技術仍舊是瓶頸以及芯片的處理能力都是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