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阿里云宣布與開源數據庫廠商MongoDB達成合作,根據協(xié)議,前者將成為全球唯一可提供最新的MongoDB服務的云廠商。
直接看這個消息,可能多數非行業(yè)相關的人有點不太敏感,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一向扎根于本地服務器的傳統(tǒng)數據庫行業(yè)與云計算發(fā)生激烈碰撞,2018年開始開源數據庫廠商Redis、MongoDB等紛紛修改協(xié)議,限制開源數據庫在云上的使用,而現在阿里云和MongoDB主動合作開發(fā)適合云上的版本,證明了數據庫上云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早在2014年,AWS就發(fā)布了業(yè)內首個云原生數據庫Aurora,阿里云在2017年跟進,發(fā)布了國內首個云原生數據庫POLARDB,現在,開源數據庫巨頭主動來合作,無疑是這一趨勢深化的表現。
動因并不復雜,云計算+數據庫能帶來更低的運營成本、更高的靈活性,以及與未來物聯(lián)網、5G結合滿足龐大而復雜數據需求的能力,傳統(tǒng)數據庫巨頭,包括Oracle在內都無法抵擋這個趨勢。
而從整個云計算行業(yè)來看,這個賽道的競逐也早已展開,大大小小的云計算廠商都在入局,在這場全新的戰(zhàn)爭中,云計算們是如何搏殺的,又如何去贏得自己的位置,AWS、阿里云這樣的巨頭優(yōu)勢又在哪?
用酒瓶與酒比喻,一個通俗易懂的“云計算+數據庫”競爭態(tài)勢和未來挑戰(zhàn)浮出水面。
云計算的“酒瓶”與數據庫的“酒”出現三種搭配方式
如果把載體比較做酒瓶,把數據庫產品比作酒,那傳統(tǒng)數據庫毫無疑問是“舊瓶”裝“舊酒”,在本地服務器部署傳統(tǒng)的數據庫產品,不論它們是封閉的Oracle還是開源的MySQL、Redis、MongoDB等。

數據庫上云爭奪戰(zhàn)打響,阿里云“新瓶”要釀“新酒”?
而到了云計算萬物上云的時代,“新瓶”已經就位,從阿里、AWS以及更多體量更小的中小云計算廠商案例來看,數據庫上云的競逐有這三種“搭配”:
1、“新瓶裝舊酒”
簡單說,用云計算裝載傳統(tǒng)數據庫產品,等于原來在本地部署,現在換個地方。
雖然都在說Oracle的頹勢與云計算關聯(lián)很大,但公允地說,無論是Oracle還是它的競品MySQL等都和云計算沒有根本矛盾,在“上云”概念下,不論是封閉的Oracle或是開源的MySQL都可以部署到云端,Oracle這些年的轉型也主要采用這個方式。
這種“新瓶裝舊酒”的玩法是所有云計算平臺與數據庫結合時的基礎配置和基礎能力,不論是AWS、阿里云、Azure這樣的巨頭,還是其他云計算廠商。例如騰訊云就推出“TStack”產品,專門服務企業(yè)本地Oracle的云化,針對MySQL也有專門的上云解決方案。
而這種玩法面臨來自數據庫產品方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不確定性,例如Oracle需要授權才能上云,而開源系統(tǒng)一些時候則會推出限制上云的協(xié)議。
2、“新瓶裝新酒”
嚴格來說,“數據庫上云”和“云數據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應該是上文提及的新瓶裝舊酒,而后者,由于本身就原生于云環(huán)境下,是全新的數據庫產品形態(tài),所以應該屬于“新瓶裝新酒”。
“新瓶裝新酒”作為全新的玩法,主要由大型云計算廠商引領和突破,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利用云原生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許多過去數據庫產品不具備的特性。
2017年阿里云推出的POLARDB就屬此類,既擁有分布式設計的低成本優(yōu)勢,又具有集中式的易用性,從參數上看,該產品性能最高能達到傳統(tǒng)開源數據庫系統(tǒng)MySQL的6倍,支持單庫容量擴展至上百TB級別(簡單理解就是彈性大,能存更多東西,天花板高),且系統(tǒng)擴展在秒級完成。

數據庫上云爭奪戰(zhàn)打響,阿里云“新瓶”要釀“新酒”?
AWS 2014年推出的Aurora也是“新瓶裝新酒”的典型代表,原生的Amazon Aurora利用AWS平臺,既具有高端商用數據庫的性能和可用性,又具有開源數據庫的簡單性和成本效益,從“跑分”來看,“高出典型的MySQL數據庫多達五倍的性能表現”,以及“高出典型的PostgreSQL數據庫多達三倍的性能”。
3、“新瓶”釀“新酒”
除了傳統(tǒng)數據庫“上云”,和“云原生數據庫”兩種搭配,從生態(tài)運營的角度,當云計算廠商與數據庫產品方合作,雙方共同開發(fā)適合云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數據庫產品時,一種“新瓶”釀“新酒”的搭配也就應運而生。
與傳統(tǒng)數據庫上云不同,這樣的玩法不是企業(yè)需求方去與數據庫方溝通,而是云計算和數據庫兩個供給方的主動變革,“釀”出新的產品。
阿里云與MongoDB合作,就是一種典型的“新瓶”釀“新酒”,在原生云數據庫之外,與傳統(tǒng)開源系統(tǒng)通力合作,建立適合云環(huán)境的開源數據庫系統(tǒng)。
這種合作一般不是憑空而來,往往源于已有的合作。在這次合作之前,阿里云就已經是國內最早提供MongoDB服務的云廠商,提供完全兼容MongoDB協(xié)議的云托管數據庫服務。
從這個意義上看,阿里云這種云計算巨頭在數據庫上云的競逐中,采用的是“兩手抓”的玩法,一方面與傳統(tǒng)數據庫合作改良,另一方面有自建云原生數據庫。
不管什么酒、什么瓶,數據庫上云的競爭離不開這些競逐
其實云計算在數據庫上云這件事上的比拼,邏輯并不復雜,無非是基礎能力、技術和商務推進三個層面,而它們某種程度上都是硬指標、硬能力,很難短期內得到提升,所以新賽道競逐,本質上還是舊有云計算實力的比拼。
1、基礎云計算體系+業(yè)務理解是永恒的基礎
AWS最早推出Amazon Aurora,與其電商業(yè)務的發(fā)展有很大的關聯(lián),大量的數據庫業(yè)務需求暴露出傳統(tǒng)數據庫在效率和容量等方面的問題,通俗地理解,一個老城道路規(guī)劃出四車道,就算在當時已經十分闊綽,但在今天依然會很擁擠。
由此,巨頭們被需求所推動,紛紛推出各種云原生數據庫,或者與數據庫產品方合作,基于云計算體系和業(yè)務理解,在這方面的拓展是自然的過程。
阿里云也是如此,2008開始提去IOE化,與淘寶網業(yè)務的急速膨脹有直接的關聯(lián),現在去IOE化基本完成,與之對應的,除了一個巨頭級的云計算平臺建立起來,對數據業(yè)務的理解也經過電商、金融等業(yè)務的實踐反饋,與MongoDB合作后的4.2版本更新,就是數據需求演化的結果。
對中小云計算平臺來說,還必須在與客戶的合作過程中增強對數據業(yè)務的理解,一邊做業(yè)務一邊提升自己。
2、技術高度決定轉換成本大小,轉換成本決定“存量轉化”的有效性
數據庫上云,或者原生云數據庫,其市場的發(fā)展過程,很多時候并不是“做增量”,而是做“存量轉化”,除非那些全新成立的新公司或新項目設立新的數據庫。
而占據當前市場主體的Oracle、MySQL時代的存量用戶需要前移到云上,這些企業(yè)對數據庫需求明確、理念清晰,本身也是一種優(yōu)勢,不需要再進行過多的市場教育。
不過,在數字化時代,數據庫的遷移是一件比過去更麻煩的事,這種麻煩程度隨著數字化社會程度加深,以及客戶企業(yè)本身的發(fā)展壯大而變得更棘手。在很多大型企業(yè)那里,對數據庫的要求是4個9甚至5個9(后者約等于1年只允許有5分鐘無法使用的時間),如果企業(yè)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將數據庫轉換到云端如同在萬米高空飛行時更換飛機的引擎。
競爭的重點在于,誰能提供給客戶一個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轉化方式,一方面是數據庫的搬遷便捷性,另一方面是不同數據庫類型的轉換(例如一個使用MySQL的客戶,要改變MySQL類型是傷筋動骨的事),畢竟,云數據庫優(yōu)勢再多,轉換成本太高也很難被采納。
我們在巨頭的云數據庫產品介紹中,都發(fā)現了相關的字眼:
AWS:Aurora是為云構建的一種兼容MySQL和PostgreSQL的關系數據庫;
阿里云:POLARDB全面兼容開源數據庫MySQL 5.6、8.0、PostgreSQL 11,可實現一鍵快速遷移。
顯然,這一方面是云計算數據庫競爭的重點。
3、ToB屬性的同業(yè)競爭,PK市場營銷層面的冷啟動問題
數據庫不是全新獨立的業(yè)務,其作為ToB屬性的技術服務,某種程度上是企業(yè)服務的一個類別,只不過技術性質濃厚被忽視了企業(yè)服務屬性。
從提供云計算服務,到提供云數據庫服務,平臺更深入到客戶的運營管理、商業(yè)邏輯之中,企業(yè)服務、ToB的屬性更濃厚,而一旦ToB屬性變強,其結果就是市場拓展過程中資源比拼的性質更濃厚。
也即,數據庫上云這件事可以依賴巨頭本身的資源進行推廣,“搭便車”冷啟動,例如,阿里云與釘釘的搭售(同一客戶有時候相互推銷)已經是云計算行業(yè)公開的秘密,釘釘、阿里云以及“阿里經濟體”資源對數據庫上云業(yè)務的助力不言而喻。
類似的,AWS也是背靠亞馬遜帝國迅速成長起來的……
“新瓶”更有魅力,但它也要付出“代價”?
在Gartner發(fā)布的2018年數據庫魔力象限中,AWS和阿里云雙雙入選,顯示云原生數據庫和數據庫上云的“未來魅力”所在。
但是,魅力也不是沒有代價,至少目前,要拿“新瓶”裝酒,還面臨這三大挑戰(zhàn):
1、更敏感的市場預期,容錯率極低
交通事故天天發(fā)生,甚至撞車造成傷亡這種事都難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是,如果一輛正在上路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發(fā)生了剮蹭,輿論毫無疑問會蜂擁而上,然后給出一個大大的標題:“自動駕駛要完?”
用全新云形態(tài)承載持續(xù)了50年的數據庫產品,面臨更敏感的市場預期,那些原本在本地部署經常出現的問題,一旦發(fā)生在云平臺上很容易招致批判。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件容錯率太低了的事,只有云計算平臺本身充分準備好了才能上馬。
2、數據庫競爭根本上仍然是產品的競爭
用茅臺的酒瓶裝“升級版二鍋頭”,二鍋頭還是二鍋頭,在口感各方面成不了茅臺酒。
云只是個載體,“酒瓶”質量再好,酒必須要好喝才行,無論是AWS全球首發(fā)的Aurora,還是阿里云與MongoDB合作、自研POLARDB,做出來的產品得好用,運營更便捷、部署更靈活這些優(yōu)勢之外,數據庫在業(yè)務層面如何貼合客戶的現實的需要,做出一個全方位好用的好產品,都是直接的挑戰(zhàn)。
2013年,淘寶核心系統(tǒng)的最后一臺Oracle數據庫下線,亞馬遜公開表示到2020年將徹底拋棄Oracle數據庫,但這些并不表示做了幾十年的Oracle在產品層面毫無優(yōu)勢,阿里、亞馬遜為了自己的業(yè)務發(fā)展下線Oracle,但更多企業(yè)的業(yè)務規(guī)模仍然沒有夠著Oracle的天花板,Oracle成熟的產品形態(tài)、完善的售后服務仍然是優(yōu)勢。

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3/4的數據庫都會跑在云上,但它的實現離現在還需要4年時間,對數字化時代而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其中的競爭和上位,仍然充滿著產品層面硬碰硬的挑戰(zhàn)。
3、數據庫上云只是“組合趨勢”的一員,更多數據庫大趨勢必須關注
放到大環(huán)境下來看,數據庫上云只是“組合趨勢”的一員,數字化社會本身還有很多趨勢,它們與數據庫的結合是客觀和內在的必然需求,例如類似與AI結。
阿里云的POLARDB稱實現了“存儲計算分離”機制,這是一種數據庫過于龐大后而逐漸流行的架構,簡單理解就是數據庫在存儲階段做的事和調用、運營階段做的事隔離開,存只管存、用只管用,它在云計算上更有施展的可能,與數據庫上云趨勢結合不在意料之外。
除此之外,其還集成了達摩院諸多智能化技術,大幅提升企業(yè)業(yè)務效率。相關研究成果被SIGMOD等國際頂級數據庫會議多次收錄。
當物聯(lián)網與5G到來后,數據庫與邊緣計算融合,在高速、低延遲技術特性下,料想還有更多升級空間。
數據庫上云在未來幾年持續(xù)加碼,這個過程中,必然有更多趨勢將與之融合,這將是另一個更復雜的故事了,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