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在2012年底提出“萬物互聯(lián)”戰(zhàn)略,并在兩年來不斷為此造勢,比如:“萬物互聯(lián)會造就19萬億美元的市場”、“2020年全球聯(lián)接數將達到500億,是今天的50倍”等等。
不過,值得追問的是,萬物互聯(lián)將怎樣改變思科?19萬億美元的蛋糕,哪一塊是思科的?
“但當前全球的數據都儲存于相互獨立的云中,數據無法相互流通,也就無法產生貿易。”思科全球云業(yè)務高級副總裁Nick Earle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提出,思科要做的是,把全球所有的云聯(lián)接在一起,“為全球建設統(tǒng)一的數據平臺,這個平臺上有來自500億聯(lián)接的數據,會催生無窮的新應用”。
思科將這個平臺命名為“Intercloud”。2014年3月,思科宣布為Intercloud投資10億美元,并且成立新的團隊負責Intercloud戰(zhàn)略,該團隊由Nick負責。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團隊還肩負著整個思科的轉型使命。”Nick透露,思科融資租賃部日前也宣布了10億美元投資,為Intercoloud提供商務支撐。
20億美元建“數據貿易平臺”
《21世紀》:思科的“萬物互聯(lián)”與大數據有何關系?大數據時代,思科具體做了哪些事?
Nick:萬物互聯(lián)主張所有的人員、流程、數據以及萬事萬物都將與網絡聯(lián)接,政府和企業(y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聯(lián)接產生的數據,分析并做出更快、更明智的決策,迎接前所未有的機遇。之前,思科曾預測:未來十年,萬物互聯(lián)在全球范圍創(chuàng)造的整體價值將達到19萬億美元,其中商業(yè)領域價值為14.4萬億美元,公共事業(yè)領域價值為4.6萬億美元。
這個數字還有點保守,GE的預測是24萬億美元。
不過,暢想這些的時候,我們需要預知,未來會出現什么變化?為了實現萬物互聯(lián),我們需要成千上萬的應用,大部分應用都是從未見過的,由這些應用來實現所有人、企業(yè)、生產的業(yè)務流程,帶來新的增長利潤。
我們需要大量的應用開發(fā)商來開發(fā)這些應用,而吸引應用開發(fā)商的是數據,是開放的平臺。對這些應用來說,數據就是運行基礎。這些數據也許來自人、企業(yè),也許來自開關,甚至咖啡的紙杯。2020年,全球聯(lián)網的設備會達到500億,是今天的50倍,未來40%的數據將來自傳感器。
但目前,這些設備的聯(lián)接、數據安全、企業(yè)IT策略以及數據管理都存在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思科要解決這些問題。今年3月,思科宣布投資10億美元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Intercloud,同時也成立了我所在的這樣一個團隊。
通過Intercloud,我們把全球的云聯(lián)接在一起,讓數據在一個平臺上流通,同時為應用開發(fā)者提供開發(fā)平臺。
《21世紀》:能否詳細介紹下Intercloud戰(zhàn)略,以及目前思科取得的成果?
Nick: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把數據放在云中,包括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云計算把海量的數據匯集起來,這些數據就是大數據經濟的貨幣。但現在,這些貨幣沒有流通。因為,今天的云環(huán)境是 閉的,IBM、微軟、亞馬遜,各家都有自己的系統(tǒng),而存儲于這些公司云里的數據,也都是 閉、孤立的,沒有交流,也就沒有數據貿易。
這種情況與30年前互聯(lián)網起步之初類似,當時,互聯(lián)網不是一個整體,由很多的獨立的網組成。30年前,思科發(fā)明了路由器,把這些網絡連接在一起,造就了互聯(lián)網浪潮,F在,我們要通過Intercloud把這些孤立的云聯(lián)接在一起,推動萬物互聯(lián)的到來,這是新的浪潮。
100年前,鐵路打通了地域性障礙,形成地區(qū)貿易;現在思科要打通數據壁壘,構建的數據貿易平臺。
7個月來,我們已經吸引了45家企業(yè)加入了Intercloud戰(zhàn)略。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企業(yè)通信提供商Allstream,歐洲云計算公司Canopy,以及Dimension Data、Sungard Availability Services、VCE、NetApp、埃森哲、江森自控等。
這45個合作伙伴的市值加起來超過5000億美金,他們也代表著50個國家的300個數據中心。
最近,思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CiscoCapital)也宣布新增10億美元投資,為客戶與合作伙伴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幫助他們向Intercloud過渡。相當于思科總的投入有20億美元。
大數據的4大挑戰(zhàn)
《21世紀》:能否詳細介紹下,你剛才提到的聯(lián)接、數據安全、企業(yè)IT策略、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些是大數據產業(yè)的困擾么?
Nick:聯(lián)接,剛才已經提到了,一句話,開放的聯(lián)接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19萬億美元里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數據安全。我也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比較新的數據。我們對全球3816個云服務進行跟蹤,發(fā)現其中只有11%的云服務是對數據進行加密的。從客戶要求來看,只有16%的云服務要求客戶在設置密碼之外進行更多的安全驗證,只有16%!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如果我們要在不同的云之間進行數據貿易,那么安全性就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思科推出的第一個技術就叫Intercloud Fabric,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協(xié)議,我們用它來保證數據的安全。
第三個問題是IT的管理策略。比如說你是某公司CIO,那么你肯定有一個策略,來定義公司應用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互動。但如果你的基礎設施來自5家云服務的供應商,那么你或許要制定5個策略。未來,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必然是多樣的,企業(yè)需要一種策略來定義所有的基礎設施。
第四個問題是數據管理。舉個例子,在中國,有很多企業(yè)要實現全球化布局,那么這些企業(yè)的數據也必然分布在全球。但是,在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中,企業(yè)數據必須存儲于本地,而且,數據管理也必須由當地公司完成。這會限制數據互通。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覆蓋全球的云。也正是因此,思科要發(fā)展全球的合作伙伴,來組建全球最大的云、實現數據的全球互通。目前,在45個合作伙伴的幫助下,Intercloud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云了。
思科的轉型計劃
《21世紀》:30年前,思科用路由器連接了互聯(lián)網。30年后的今天,思科用什么來連接全球的云,支撐思科的產品還是路由器么?大數據時代,思科的產品如何進化,思科如何轉型?
Nick:依靠Intercloud Fabric協(xié)議,這是聯(lián)接全球云計算的基礎。只要是X86服務器,這個協(xié)議都是生效的。
從產品上來說,如果統(tǒng)計所有的數據中心、網絡基礎設施,可以說全球70%的聯(lián)接都采用了思科的產品。所以,思科最有可能來聯(lián)接全球的云。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提高可擴展性。我們會通過類似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等類似的技術,實現所有的網絡產品、軟件、基礎設施處于可編程狀態(tài),使網絡新生。
如果從市場方向來講,要實現全球云互聯(lián),未來主要是靠軟件和托管服務,思科會越來越多地側重于軟件和托管服務上。
這也是思科在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轉型戰(zhàn)略,由我所在的部門來推動這個轉型。
《21世紀》:既然是向軟件轉型,那么能不能講一下目前思科在軟件領域的收入以及進展?
Nick:思科2014年財年收入為471億美元。如果只統(tǒng)計軟件收入,那么我們的軟件收入占比為15%-20%。不過,其實思科已經是一個軟件公司,在全球軟件市場領域,軟件收入比思科高的企業(yè)只有微軟、Oracle、SAP、IBM。思科的Webex業(yè)務是全球第二大SaaS軟件。
目前,我的團隊負責Intercloud、全球云托管服務,F在我們部門的營收已經超過110億美元,而且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軟件。并且,來自軟件業(yè)務的收入高速增長,其增速是其他業(yè)務的數倍。
《21世紀》:思科被稱為“收購大師”,在大數據戰(zhàn)略上,思科共收購了多少公司?
Nick:這幾年來,我們收購了173家,均與云計算、大數據相關。
《21世紀》:能否舉個例子說明,思科通過這些收購來實現什么目標?
Nick:有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案例--Composite Software。這是全球著名的數據虛擬化軟件提供商,是一個純粹的大數據公司。去年,思科以1.8億美元收購了Composite,現在大概有450家公司都在用他們的技術和產品來處理大數據。
以前,思科的很多收購都是為了讓我們現有的產品能夠做得更好,但是Composite的收購不是這個目的。對思科來說,Composite最重要的意義是探索未知。從技術上來說,Composite所做的事情是距離網絡最遠的,也就是距離思科定位最遠的。但是Composite能夠告訴我們,大數據的變化會對思科產生哪些影響。
我們需要明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的環(huán)境,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變化。思科正在做更有前瞻性部署,Composite是很好的例子。